暑假两个月的漫长时间,看着孩子整天玩手机,看电视,不少家长忧心如焚。有些家长想着利用假期给孩子补习一下。不过,寻找合适的辅导者成了摆在家长们眼前的难题。
昔日里,教师曾是不二之选,但在“双减”政策之下,教师们如履薄冰,对假期补习避之不及,生怕触及红线,落得个得不偿失的下场。与此同时,那些曾经遍布街巷的教培机构,也似秋风中的落叶,悄然凋零,踪迹难觅。
在此背景下,大学生群体成为了家长们眼中的新希望。他们不仅拥有假期充裕的时间,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工作热情。而对于大学生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机会,更是实现自我价值、赚取生活费的宝贵途径。在家长看来,这岂不是双向奔赴的好事?
然而,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?近日,宜宾市南溪区江景郦城小区内发生的一幕,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和热议,也给补习的大学生和家长浇了一盆凉水 。
四名在校大学生,想利用假期时间勤工俭学,赚点生活费,于是在小区里办了个补习班,收了16各种学生进行补习。想法挺好,家长们也挺放心,谁知道好景不长,不久之后,这个补习班不知道被谁给被举报了。
相关部门迅速响应,对现场进行了突击检查,调查取证,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认为这四个大学生补习班违法违规,理由是未取得办学许可证,几个学生也没有教师资格证
这样一来,补习班自然是戛然而止,四位大学生被批评教育,并且面临清退16个学生7万余元的补习费,还要做好解释工作,安抚家长情绪。大学生暑假创业之梦就这样草草收场,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,舆论哗然,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不解与惋惜。他们认为,这原本是一场双赢的佳话——大学生勤工俭学,以知识回馈社会,实现自我价值;家长则因信任与需求,自愿选择性价比高的辅导方式,助力孩子成长。
如此纯粹的市场供需关系,何以被冠以“违规”之名?难道在追求教育公平与多元化的今天,我们不应给予更多尝试与探索的空间吗?
若将“无教师资格证便无资格施教”的标尺一概而论,似乎略显僵化,忽略了教育的多样性与灵活性。毕竟,教育的根系深植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,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的古训,正是对知识传授无界限的颂扬。
家长辅导孩子的功课,需要教师资格证吗?爸爸教孩子打球,骑自行车需要教练证吗,妈妈叫女儿炒菜需要厨师证吗?再追溯历史长河,孔老夫子以杏坛讲学,开启私学之先河,他有教师资格证吗?千百年来,私塾先生们以心血浇灌桃李,他们没有教师资格证,却以学识与德行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田。
家长们对大学生的信任,源于对其学识与责任感的认可,才把孩子叫给他们辅导,这份信任超越了证书的界限。正如网友所言,有些部门“专业的事干得很扯蛋,扯蛋的事干得很专业”,这尖锐的讽刺,实则呼唤着教育相关部门更加务实。
因此,教育主管部门应将监管的目光聚焦于更广阔的天地,如遏制教育乱收费现象,净化教育风气,加强教材内容的审核与更新等等,而不是盯着几个自力更生的大学生不放。
暑假如何规划,是家长与学生自己的选择。有的家庭选择旅行,开拓视野;有的家庭则喜欢享受阅读与静谧的悠然时光;也有的家庭希望利用假期为孩子查缺补漏,在休息之余不落下学习。
即便没有大规模补习班的浪潮,家长们对孩子成长的关切并未因此消减。经济宽裕者,聘请私教一对一辅导,这并不违规,虽非普遍现象,却也体现了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与灵活性。然而,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,这份奢侈难以企及,于是,拼团请大学生进行补习,结果缺违规了。
我们的教育制度与政策执行,是否应更多元,更包容呢? 是否能在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同时,也为这些微光般的努力留出足够的空间。如此,方显教育之智慧,社会之温情。
发表评论
2024-08-14 09:46:23
2024-08-14 09:46:23
2024-08-14 09:46:23
2024-08-14 09:46:23